手機號碼:13810615661
地 址:北京市西城區廣安門外大街168號朗琴國際大廈B座603室
本研究擬采用冷凍干燥(freeze drying,FD)、熱風干燥(hot air drying,HAD)、中短波紅外干燥(short- and medium-wave infrared drying,ID)和微波真空干燥(microwave vacuum drying,MVD)4 種方式對杏鮑菇進行干燥處理,結合電子鼻、GC-MS技術對4 種干燥方式處理的杏鮑菇樣品揮發性成分進行分析,并采用PCA建立干燥杏鮑菇揮發性風味物質的評價模型,為杏鮑菇的干燥加工提供理論依據。
檢測樣品:不同干燥方式的杏鮑菇
部分儀器:PEN3電子鼻 德國Airsense公司、GC-MS等
檢測指標:揮發性成分及風味進行分析
實驗結果:電子鼻對揮發性成分從整體上進行分析,發現線性判別分析能夠很好地區分不同干燥方式的杏鮑菇樣品。利用HS-SPME-GC-MS從鮮樣(fresh sample,FS)及4 種干樣中鑒定出99 種揮發性物質,包括醇類、醛類、酮類、酯類、烷烴類和其他類化合物共6 類成分,其中醇類物質(19 種)為FS、FD、HAD和ID樣品中的主要揮發性物質,醛類物質(18 種)為MVD樣品中的主要揮發性成分,不同干燥方式制得的杏鮑菇主要揮發性成分差異顯著。對不同干燥方式制得的杏鮑菇樣品揮發性物質進行主成分分析,建立其品質評價模型,得出干樣的綜合得分順序依次為ID、FD、HAD及MVD,為杏鮑菇的干燥加工提供了理論依據。
結論:電子鼻檢測結果與GC-MS的結果互相映證,不同干燥條件下樣品揮發性成分存在差異,LDA可以良好區分不同干燥方式,為杏鮑菇的加工方式提供了快速檢測的依據。通過PCA建立的揮發性成分品質綜合評價模型,得出ID干燥的杏鮑菇揮發性成分品質好,可以實現對杏鮑菇干燥方式的鑒別。本研究通過對干燥后杏鮑菇風味品質進行分析,判斷出較為適宜的干燥方式,同時得到風味較好的杏鮑菇干品,為今后杏鮑菇的干燥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。
本文獻來源于“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