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手機號碼:13810615661
地 址:北京市西城區廣安門外大街168號朗琴國際大廈B座603室
微量凱氏定氮法
(Mirco Kjeldahl determine)
一、目的
1、學習微量凱氏定氮法的原理
2、掌握微量凱氏定氮法的操作技術,包括標準硫酸銨含量的測定,未知樣品的消化、蒸餾、滴定及其含氮量的計算等。
二、原理
凱氏定氮法常用于測定天然有機物(如蛋白質,核酸及氮基酸等)的含氮量。
天然的含氮有機物與濃硫酸共熱時,其中的碳、氫二元素被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,而氮則變成氨,并進-步與硫酸作用生成硫酸銨。此時程稱之為“消化”。
但是,這個反應進行得比較緩慢,通常需要加入硫酸鉀或硫酸鈉以提高反應的沸點,并加入硫酸銅作為催化劑,以促進反應的進行。甘氨酸的消化過程可表示如下:
濃堿可使消化液中的硫酸銨分解,游離出氮,借水蒸汽將產生的氨蒸餾到一定量,一定濃度的硼酸溶液中,硼酸吸收氨后,氨與溶液中的氫離子結合,生成銨離子,使溶液中氫離子濃度降低。然后用標準無機酸滴定,直至恢復溶液中原來氫離子濃度為止,后根據所用標準酸的當量數(相當于待測物中氨的當量數)計算出待測物中的氮量。
滴定時用甲烯藍和甲基紅混合指示劑,其指示范圍為pH5.2~5.6,NH4H2BO3的藍色滴至原來H3BO3的藍紫色即為終點。
本法適用范圍0.2-1.0毫克氮。相對誤差應小于2%。
三、材料、試劑與器具
(一)材料
人的血清或豬的血清
(二)試劑
1、 濃硫酸(化學純)
2、30%氫氧化鈉(分析純)溶液
3、0.9%NaC1 溶液
4、硫酸鉀一硫酸銅混合物:硫酸鉀與硫酸銅(CuSO4、 5H2O)以3: 1 (W/W)的配比混合研磨成粉末。
5、2%硼酸
6、混合指示劑的配制:
方法一:取50毫升0.1%甲烯藍無水醇溶液與200毫升0.1%甲基紅無水乙醇溶液混合配成,貯于棕色瓶備用,這種指示劑酸性時為紫色,堿性時為綠色,變色范圍窄且靈敏。
方法二: 0.1%溴甲酚綠乙醇溶液10毫升與0.1%甲基紅乙醇溶液2毫升混和即成。
本指示劑的變色范圍為pH5.2→5.4→>5.6
紫紅色 灰色 綠色
7.0.0100M HC1
8.硼酸一指示劑混合液:取100毫升2%硼酸溶液,滴加混合指示劑貯備液,搖勻后溶液呈現紫紅色即可。(約加1毫升左右混合指示劑)
9.標準硫酸銨溶液(0.3 毫克氮/毫升)
(三)器具
1、凱氏燒瓶
2、消化架
3、吸量管(1毫升、2毫升)
4、量筒(10毫升)
5、凱氏定氮蒸餾裝置
6、微量滴定管(3毫升、5毫升,可讀至0.02毫升)
7、錐形瓶(50-100毫升)
8、容量瓶(50 毫升)
四、操作步驟
(一)樣品的處理
血清樣品:取人血(或豬血),放于離心管中,于冰箱中放置過液,次8離心除去凝xue塊,上層黃色透明清液即為血清。準確吸取血清1.0毫升加入0.9%NaCl4.0毫升,仔細混勻備用。
固體樣品:某一固體樣品中的含氮量是100克該物質(千重中所含氮的克數)來表示(%)。因此在定氮前,應將固體樣品中的水份除掉。一般樣品干燥的溫度都采用105°C,因為非游離的水都不能在100°C以下烘干。
在稱量瓶中稱入一定量的磨碎的樣品,然后置105°C的烘箱內干燥4小時。用坩堝將稱量瓶放入干燥器內,待降至室溫后稱重,按上述操作繼續烘干樣品。每干燥1小時后,稱量--次,直到兩次稱量的數量不變,即達恒重。
(二)消化
取2個50毫升的凱氏燒瓶,向號燒瓶內加2毫升稀釋血清溶液(或4毫升核酸制品溶液,或200毫克固體粉末)。注意,用吸量管直接將溶液(或用試管加入固體樣品)加至燒瓶底部,切勿沾于瓶口或瓶頸上,向2號燒瓶加入2毫升水作空白對照。
在每個燒瓶內加入硫酸鉀一硫酸銅混合物約0.2克,濃硫酸3毫升,小瓷片兩粒,搖勻。將燒瓶約60度角固定在鐵架上,每個瓶口放一小漏斗,在通風廚內的電爐上消化。
在消化開始時,應控制火力,不要使液體沖到瓶頸。待瓶內水汽蒸完,硫酸開始分解并放出SO2白煙后,適當加強火力,繼續消化,直至消化液呈透明綠色為止。消化完畢,待燒瓶內容物冷卻后,加蒸餾水10 毫升(注意慢加,邊加邊搖)。冷卻后將瓶內容物轉入50毫升的容量瓶中,并用蒸餾水洗燒瓶數次,溶液一并倒入容量瓶,后定容至刻度搖勻,做上記號備用。
(三)蒸餾
1、儀器的洗滌:儀器應先經一般洗滌,再經水蒸氣洗滌。
蒸餾器(圖1-1)有幾種,應用前需熟悉其使用方法。使用方法如下:
開放自來水,使水E進入G,從K管流出(水不宜開得過大以免水從G管溢出)。開放P3,使水進入A室,漏斗D中加蒸餾水約10毫升入B室。用拇指將管口按緊,同時開放P1,則B室中的水先從Y型管口沖出,隨后A室中水經K管流出,一般情況下如此重復洗滌兩次即可。若蒸餾器內有氨存在,則應加入蒸餾水后,不加樣品蒸餾一次方可使用。(可用PH試紙檢查。)
A為蒸氣發生室,P3為其開關,P1為出水開關,B為蒸餾室,與出氣室M相遇,M管插入盛有定量酸液的錐形瓶,B室內有Y型管,一端與A室相通,另一端經P4與漏斗D相連,可經此將樣品及試劑加入B室,F為指形冷凝管,E為進水管,水經F、G、K而流出,蒸餾時B室進消化好的樣品及NaOH,二者反應產生氨,B室經M管進入錐形瓶中的酸吸收。
2、滴定標準樣品
先用標準硫酸銨溶液試驗2-3 次。蒸餾器洗凈后,開放水P3,使水進入A室,水放至A室球部即可。
取3個50毫升的錐形瓶,各準確加入10毫升硼酸(內加有混合指示劑)。用表面皿復蓋備用。
加樣:用吸量管吸取1毫升標準硫酸銨溶液,細心地由漏斗D傾入蒸餾室,再用蒸餾水1毫升清洗漏斗。取一個盛有硼酸一混合指示劑的錐形瓶,置于M管下,使管口恰好接觸硼酸溶液,用量筒從漏斗D加入30%氫氧化鈉8毫升,隨即將P4夾緊,并往漏斗加入少量蒸餾水封閉。
蒸餾:用酒精燈加熱(應用擋風板將燈圍攏,維持火力恒定,沸騰不可高于Y管口以免A室溶液從Y管倒吸,待滴蒸餾液從冷凝柱F頂端滴下時起,繼續蒸餾5分鐘,然后將錐形瓶放低,使導管離開液面再蒸2分鐘,后用蒸餾水洗導管外壁,蒸餾完畢,取下錐形瓶,隨即將蒸餾器洗凈。)
3、樣品及空白蒸餾:用吸量管分別吸取1毫升樣品和1毫升蒸餾水按上述操作步驟進行蒸餾。
4、滴定:蒸餾完畢,用0.0100N標準鹽酸溶液滴定錐瓶內溶液至淡紫色或灰色,記錄所用鹽酸的量。
(四)計算
式中: A為漓定樣品用去的鹽酸平均毫升數; B為滴定空白用去的鹽酸平均毫升數; C為稱量樣品的克數:0.0100為鹽酸的當量濃度(實際上,此項應按實驗中使用鹽酸的實際濃度填寫); 14 為氮的原子量;6.25為常數(1毫升0.1N鹽酸相當于0.14毫克氮)。
若樣品中除有蛋白外,尚有其他含氮物質,則樣品蛋白質含量的測定要更復雜一些。首先需向樣品中加入三lv乙酸,使其終濃度為5%,然后測定未加三lv乙酸的樣品及加入三lv乙酸后的樣品的上清液中的含氮量,從而計算出蛋白氨,再進一步算出;蛋白質的含量。
蛋白氨=總氮-非蛋白氨
蛋白質含量(克%) =蛋白氮X6.25
五、注意事項
1、凱氏法的優點是適用范圍廣,可用于動植物的各種組織,器官及食品等成組復雜樣品的測定,只要細心操作都能得到的結果。其缺點是操作比較復雜,含有大量堿性氨基酸的蛋白質測定結果偏高。
2、普通實驗室中的空氣中常含有少量的氨,會影響結果,所以操作應在單獨潔凈的房間中進行,并盡可能快地對硼酸吸收液進行滴定。
六、實驗報告
繪畫蒸餾裝置圖,計算待測樣品的總氮量和蛋白質含量
七、思考題
1、正式測定未知樣品前為什么必須測定標準硫酸銨的含氮量及空白?
2、寫出以下各步的化學反應式:
①蛋白質消化
②氨的蒸餾
?氨的滴定
3.指出本測定方法產生的誤差的原因。